網傳「癌症和寄生蟲有直接的關係」貼文,提到「癌症其實就是細胞內寄生蟲」,「用驅蟲藥治療晚期癌症,腫瘤迅速消失」等內容。但專家表示,肝吸蟲會造成肝癌、埃及吸血蟲會造成膀胱癌,醫界已知會造成癌症的寄生蟲都能一一列得出來,以臺灣為例,寄生蟲造成的癌症只佔 1% 以下,以臺灣的公共衛生條件,民眾不需要擔心寄生蟲癌症的問題,寄生蟲不是臺灣需要的擔心的癌症危險因子。
網傳癌症和寄生蟲有直接關係的訊息?
原始謠傳版本:
癌症和寄生蟲有直接的關係, 所以驅蟲藥對於癌症有明顯的效果。例如: fenbendazole芬苯達唑 ivermectin伊維菌素 artesunate青蒿琥脂,等等。 你對寄生蟲越瞭解就越能夠知道醫學界的黑暗。 2024年1月11日,保羅·馬裏克博士說: Redo組織梳理了250種抗癌藥物, 我的書中列出了30種, 包括維生素D、褪黑素、綠茶素、二甲雙胍、...
或這樣的說法:
癌症新消息 癌症,其實就是細胞內寄生蟲。早在2021年,斯坦福大學醫學部的研究小組就發表了關於「違禁」改用藥物芬苯達唑(Fenbendazole)的治療癌症的案例系列,詳細記錄了3個4期癌症患者自行治療並治癒癌症的案例。 3個病例都是晚期癌症,並且已經多臟器轉移,化療失敗。無奈之下,患者自行每周3次服用1000毫克芬都好了...
並在社群平臺流傳:
查證解釋:
病毒、細菌、寄生蟲感染 導致慢性發炎、長期恐癌變
傳言提到「癌症和寄生蟲有直接的關係」、「癌症其實是細胞內寄生蟲」。MyGoPen查詢具代表性的公開資料,國健署於 2018 年 3 月發佈「癌症會傳染嗎?保健闢謠,提到「國外研究顯示,全世界約有 15-20% 癌症由病毒、細菌或寄生蟲等感染有關,儘管感染會增加罹患某些癌症的風險,但並非一定會罹患癌症,且癌症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」。
MyGoPen 致電諮詢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(ACIP)召集人、臺大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李秉穎,他表示寄生蟲會導致癌症是醫學上早就知道的事情,只是臨床上寄生蟲癌症病例極少,少到不常被提到,同樣也跟感染有關的,例如像 B 型肝炎病毒會引起肝癌,人類乳突病毒(HPV)也是病毒會引起子宮頸癌,而細菌類就有幽門螺旋桿菌、會引起胃癌,這些病毒、細菌的例子一般民眾比較熟悉,但寄生蟲導致癌症反而很少見,像是「肝吸蟲」(Clonorchis sinensis)會引起肝臟的癌症,但肝吸蟲現在臺灣已經很少見,而感染「埃及血吸蟲」(Schistosoma haematobium)也會有較高的機會得到膀胱癌,但寄生蟲的問題只要公共衛生改善就會解決,現在的臺灣根本就不需要擔心寄生蟲癌症的問題。
臺灣因寄生蟲而導致癌症的比例低於 1%
傳言提到「癌症和寄生蟲有直接的關係」,李秉穎指出近年最有名的病例就是 2015 年發表在國際知名的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》(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,NEJM)的「人類宿主體內絛蟲的惡性轉化」,一名哥倫比亞的人類免疫缺乏病毒(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,HIV)感染者、也就是一般所說的愛滋感染者,研究人員在淋巴結和肺部活體檢體樣本中觀察到單形、未分化的單細胞,這些細胞的形態特徵和侵襲行為具有癌症的特徵,但又比人類細胞小,而且缺乏人類癌症常見的角質蛋白,病患死後透過定序等各種檢驗,證實是異常增生、基因改變的「絛蟲」細胞,這隻有惡性突變細胞的絛蟲,將惡性細胞傳染給愛滋患者,而愛滋病毒又摧毀患者的免疫系統,來自絛蟲的突變腫瘤細胞才會在病患身上長滿腫瘤。
李秉穎強調,癌症的產生就是身體細胞接收不正常的刺激,接收太久就會有癌變、形成癌症的可能,所以會造成癌症的是各種慢性感染、慢性發炎,源頭不管是細菌、病毒或甚至是寄生蟲都有可能,所以像是 B 肝病毒、HPV、幽門桿菌,就都是屬於慢性感染,發炎持續幾年、幾十年,甚至終身帶原,但上述論文中提到的病例在醫學上罕見到「絕無僅有」,愛滋感染者因為免疫低下、連寄生蟲的感染都無法壓抑,變成慢性感染又持續不停地蔓延、刺激人體細胞,而變成全身長滿腫瘤的癌症,愛滋加上絛蟲、最終變成癌症,像這樣登上國際知名期刊的單一病例、就是醫學上的特例,並不是一般民眾需要擔心的癌症型態。
驅蟲藥只能殺寄生蟲 頂多預防、不是治療癌症
李秉穎強調,全世界因為各地公衛條件不同、開發中國家的寄生蟲問題會比較多,因此全世界因為寄生蟲而導致的癌症比例統計、參考性偏低,但如果以臺灣而言,「寄生蟲癌」一定小於1 %,寄生蟲癌在臺灣應屬罕見。
傳言提到「驅蟲藥對於癌症有明顯的效果」。李秉穎指出,癌症的形成是因為身體細胞被慢性刺激,一直分裂走岔路、走錯路才變成癌細胞,是一個慢性刺激的結果,用驅蟲藥把寄生蟲殺死,已經形成的癌症也不會好,就像 B 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癌,用抗病毒藥物把 B 肝病毒殺光了,但是已經造成的肝癌還是在那邊、必須進行癌症治療的處理,傳言說「驅蟲藥對於癌症有明顯的效果」、暗示驅蟲藥能治療癌症,李秉穎強調這是錯誤說法,驅蟲藥只是把源頭的不當刺激解除掉,但這並不叫治療癌症,已經存在的癌症還是得另外處理,殺蟲和治癌是二件事,更何況寄生蟲所造成的癌症在臺灣只佔 1% 以下,感染上述寄生蟲的病人急性感染時殺蟲、避免慢性發炎,當然可以預防癌症的發生,但這是「預防」癌症、不是「治療」癌症,傳言說法錯誤。
傳言提到「早在2021年斯坦福大學醫學部的研究發表關於藥物芬苯達唑(Fenbendazole)治療癌症」。MyGoPen 查詢 PubMed 資料庫,以 stanford、Fenbendazole、cancer 等關鍵字交叉搜尋,並無發現傳言所說的研究。
結論
總結而言,傳言「癌症其實是細胞內寄生蟲」不確定是譬喻而已或是實際的意思,但醫學文獻上確實曾有「絛蟲癌」病例,不過卻屬絕無僅有的罕見病例,臺灣因寄生蟲造成的癌症佔 1% 以下,而傳言說驅蟲藥治療癌症的說法也不正確,驅蟲藥清除寄生蟲、免除慢性感染風險,是「預防」癌症、不是「治療」癌症,傳言說法錯誤。
衛教資源:
衛福部 - 癌症防治
諮詢專家:
衛福部 傳染病防治諮詢會 預防接種組召集人、小兒感染科醫師 - 李秉穎
留言列表